上海市对春节长假期间退休人员养老金提前发放,具体安排来了→
上海市人社局介绍,2023年1月21日至27日恰逢春节长假,为了让广大离退休(职)人员度过一个愉快祥和的春节,将对春节长假期间发放的离退休(职)人员养老金提前发放。具体安排如下↓
(资料图)
治疗新冠有“特效药”吗?如何科学使用抗病毒药物?——国家卫健委组织权威专家解答防疫热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题:治疗新冠有“特效药”吗?如何科学使用抗病毒药物?——国家卫健委组织权威专家解答防疫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
近期,一些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被冠以“特效药”之名,引发不少网民的关注和抢购。这些抗病毒药物是否有必要囤?又该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作出回应。
“首先要明确,目前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一些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干扰新冠病毒复制,但是这些药物需要在感染早期使用,并且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童朝晖说。
童朝晖介绍,抗病毒药物在发病5天内特别是48小时内使用效果更好。在病毒刚进入人体还没有大量复制时,抗病毒药物能够减轻病毒的载量,减少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再通过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病情向重症、危重症发展。如果发病时间过长,病情已经进展到重症、危重症,抗病毒药物是无效的。
“同时,这些抗病毒药物是有条件推荐特定人群使用的,对于轻型、普通型有向重型、危重型发展的高危人群,如高龄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但在青壮年等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身上使用是没有用的。”童朝晖说。
专家提醒,抗病毒药物使用时存在很多注意事项,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还可能出现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建议公众囤药并自行在家使用。
“比如有些病人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就可能需要调整抗病毒药物的用药剂量甚至不能使用这些药物;如果正在用一些他汀类药物,就不能同时使用奈玛特韦这类药物。病人如果在家盲目用药,存在安全风险。”王贵强说。
王贵强说,新冠病毒感染强调综合治疗、早期干预。对重症高风险的人群,尤其是卧床的有基础病的高龄老人,建议进行早期的密切监测和随访。“出现呼吸困难、喘憋或血氧饱和度低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早期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和氧疗两个手段,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在社区层面开展氧疗服务。”
童朝晖还提醒,医务人员和专业人员一定要加强抗病毒新药的用药培训,充分了解其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以及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降低药物临床使用风险。
近日,第九版诊疗方案里推荐的另一种治疗药物——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也引发不少网友求购。对此,王贵强介绍,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能够减少炎症反应,但只建议在治疗重症病人时使用,“基本都是进入ICU的病人才需要使用,而且要在出现炎症因子风暴等特定情况下使用才有效果。不适合在家里使用,也没有预防新冠感染的作用,不建议在家里储备。”
关于XBB毒株,一图读懂
重症高峰,上海怎样应对?
目前,各个地方集中医疗救治力量,应对正处于感染高峰期的新冠疫情,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样的时期最艰难?这个艰难的时期需要多久?一些城市,在经历了急性传染高峰之后,迎来了重症救治的集中期,作为特大城市的上海,也是其中之一。重症救治正在面临怎样的特点和难点?城市的基层医疗,目前能否发挥分级诊疗的作用?重症病人能否从基层顺利转诊?《新闻1+1》一起来关注这几天上海医院里的情况。
上海重症救治,情况如何?
目前在院内收治的重症,主要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包括年龄、症状等,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一些重症患者表现出怎样的特点?重症救治中,眼下最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做出了解答。
重症救治集中期重要的是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介绍道,在重症集中救治期,第一,我们还是要积极扩容重症救治能力,也就是ICU的床位和人员,因为每一张ICU床位都是一个重症患者生的希望,所以我们尽量扩容,就能带来更多生的希望。同时,对于从事重症救治的专业重症医护团队,或者来援助的重症医护团队,都要贯彻第九版新冠诊疗指南上面已经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治疗重症的有效方法。比如,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激素,应该去给接通气的病人做充分的肺保护通气策略和积极的实施俯卧位,以及我们需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抗凝,这些已经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都要更好把握执行好这些治疗原则。
社区医院,如何助力重症救治?
城市基层的社区医院,一方面需要承担首诊,需要帮助三级医院分流,把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患者,另外一方面也要摸排高风险人群,去识别重症倾向的患者,及时实现转诊,不耽误救治。面对感染高峰,社区医院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副主任忻玉荣介绍了目前情况。
北大国际医院探访,
急诊科患者是往常的三倍多
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全力保障发热门诊应开尽开;急救急诊应收尽收;重症患者应治尽治……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梁军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介绍,即便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说实话还是有点防不胜防。随着全国各地感染人数增加,重症高峰将不仅出现在北上广,会逐渐往下沉。怎么能够帮助老年人自防自愈自诊断,做好新冠自我防护知识的普及,以减少重症患者人数,同时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是现在对抗疫情的关键。
老年患者发热时间大多持续5~7天,转危重症的几率高
“回想起来,12月中旬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已经熬过了那个阶段。”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热门诊主任荣义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刚开始时轻症患者比较多,能占到将近70%,老年患者和孕产妇占30%左右。大概过了一周,中老年患者的比例就达到了70%。
“我接诊了一个87岁的老太太,在家里硬撑了5天,发烧也差不多有10天,才来医院就诊,一查外周血氧饱和度87%,CT显示白肺面积超过50%。”荣义辉说,这并不是个例,前来就诊的中老年患者中,大部分发热时间都会至少持续5~7天。
荣义辉解释,一方面,老人抵抗力差,本身发热的时间会比正常人要晚一点,在初期感染时,体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另一方面,老人本身体感比较差,反应迟钝,一般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除非自己挺不住了才会来医院就诊,这时往往转危重症的几率很高,而且也错过了最佳的抗病毒治疗的时机,这是非常可惜的。
急诊科患者是往常的三倍多,每天交班时重症患者就有30多个
“主任,外面候诊的还有143位患者。”“好的,知道了,一个一个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见到急诊科主任秦宇红时,他的体力尚未恢复,连日带病上班,他走路、说话稍微快点就喘。在与秦宇红交谈的短短十几分钟内,他的电话响了三次。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都是高热咳嗽。秦宇红表示,新冠感染加重后,不单单是影响消化呼吸道,也会加大中枢脑梗、心脏衰竭、呼吸衰竭的风险。
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区一楼,留观室、输液室、候诊大厅全是前来就诊的患者。据秦宇红介绍,过去两周,急诊科平均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达到450~500名,是往常的三倍多。
秦宇红翻着密密麻麻、越来越厚的交班表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现在每天交班时重症患者就有30多个,大部分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接下来两星期可能是重症高峰了。”
重症高峰时间可能会延长,元旦或春节左右还会达到一个高峰
“现在北京的重症高峰正在来临,随着周边城市以及外省就医患者的不断涌入,北京重症高峰时间可能会延长,而且坡降下来会很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刚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李刚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收治过来的重症患者有两类。一类是新冠感染合并其它基础病,对于这部分病人来讲,咳痰能力、气道保护能力、抵抗力差,特别是肿瘤化疗病人,因为免疫受到打压,一旦感染病毒后就容易发展成重症,导致肺部浸润性改变,发展为“白肺”。另一种情况是,肺炎表现不明显,但患者贸然减量或停用药物,导致原发病加重。
“目前全国重症患者逐渐增加,在元旦或春节左右还会达到一个高峰,我们会不断储备急诊急救医护人员的力量。”梁军指出,随着疫情防控的重心从“防感染”转向“防重症”,北大国际调整了应对策略,第一位的就是要保障急诊病人的收治;其次,医护人员采取“三班倒”工作制,紧急调用呼吸机等一些物资设备,及时保障危重病人的救治。
(来源: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上海发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