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跟大家分享一个“新”闻:
欧盟在3月28日,正式通过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法规!
(相关资料图)
有细心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不对啊,这事2月不就通过了吗?!
而且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前几年就提上日程了,今年怎么还在炒冷饭?
话是这样说没错,可每次围绕“禁燃令”争论的问题,还真都不一样!
精彩的唇枪舌剑只是表面,法案每一次进展的背后,都闪烁着无数的利益纠纷。
如此,才有了3月28日这天真正的尘埃落定。
那么,欧盟为了推动“禁燃令”,都经历了哪些波折?
“禁燃令”实施后,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不是自掘坟墓?
接下来,社长就带大家来探索一番!
01. 法案:极致的拉扯
如果从头开始捯,欧盟最早提出“2035年禁售燃油车”,是在2021年7月。
当时欧盟提出了名为“fit for 55”的一揽子减排方案,方案里共有12项具体的减排措施,“2035年禁售化石燃料新车”就是其中之一。
“禁燃”、以及“2035”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
既然概念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把概念落地,切实去推行。
对此,欧盟的打算,是先通过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法规,再成立相关的执法机构,按照法规里确定的时间表去督促各国和各大企业实行。
总之就是得走流程。
根据欧盟立法流程,“禁燃令”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需要由欧盟委员会提出法案,再由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双重确认。
2022年6月,欧洲议会表决通过“2035年禁售化石燃料新车”的意见。然而在交由欧盟各成员国环境部部长表决时,却遭遇了以德国为代表的5个欧盟国家的反对。
(德国为何如此叛逆,详情请戳这里看上集:德国取消2035年碳中和目标?欧洲人终于决定放弃环保了?!)
双方激烈地互换意见之后,以欧盟作出两点妥协而告终:
1、允许2035年后继续销售碳中和的汽车,即只要汽车本身能达到零碳排放,那么即使是混动汽车或者使用合成燃料的新车也可以销售;
2、轿车年产量小于1万辆,或小货车年产量小于2.2万辆的汽车制造商,可以延缓5年,到2040年再禁售燃油车。
这两条反对者拼命留下的口子,可以被直接视为给混动以及超跑、超豪华品牌的两块免死金牌。
就这样,在“你不情我不愿”的磕磕绊绊下,欧盟总算在2022年10月达成了“2035年禁售化石燃料新车”的共识。
是的,到这里都仅仅只是达成了共识,“禁燃令”仍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
转过年去,2023年2月,“禁燃令”终于以一份名为《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的法案,正式在欧洲议会上通过。
走到这一步,差不多就算是“三媒六聘”都走完,只等着办婚礼(欧洲理事会通过)入洞房(法案落地)了!
哎,就在“办婚礼”的前夕,有人反悔了。
这个“人”就是德国。
事实上,2月份《协议》的通过就很勉强,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证明欧盟内部的分歧相当大。
法案即便在欧洲议会上通过,也不代表参会的欧盟各成员国就心甘情愿地认了。德国态度坚定地表示反对,只不过起了个带头作用。
再说,这些国家“突然反水”,欧盟也是有责任的。
2月的这份《协议》,要求2035年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新车都要达到零碳排放的标准,且混动汽车不能包含在内。
嘿,“2035禁售燃油车”的共识,之所以能在去年欧盟各成员国的环境部部长那里通过,就是因为欧盟答应的那两点妥协。
结果说得好好的,轮到表决正式法案的时候,却“啪”得一下少了一个。
对另一方来说,欧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背刺呢?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闹呗!
原定于3月7日举行的欧洲理事会投票计划,因德国的正式反对而被无限期推迟。
德国以及表达反对意见其他国家,再一次和欧盟坐上了谈判桌。
最后德国和欧盟又是各退一步,德国没有争取到混动汽车的赦免令,但欧盟给出了一块免死金牌:合成燃料汽车。
基于此次谈判结果,欧洲理事会总算是在3月28日成功举行了投票仪式,正式通过了《协议》。
(欧盟委员会能源专员和瑞典能源、商业和工业部长)
《协议》规定:与2021年的水平相比,2030年到2034年,新车和新货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分别减少55%和50%;从2035 年起,新车和新货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100%,即实现零排放。
同时,采用e-fuel(即合成燃料,由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以及氢气制造而成的清洁燃料)的零排放新车可以在2035年后注册销售;
少部分销量水平低的汽车制造商,也就是各种超跑、超豪华品牌和初创公司,可以继续销售燃油车直到2040年。
至此,欧盟“禁燃令”,终于尘埃落定,走到了正式实施的点。
02. 未来:“禁燃令”实施后会怎样?
“2035禁售燃油车”这档事,算是从立法层面上确定下来。
下一步,就是怎么实施。
欧盟方面怎么头疼的,咱不清楚。
反正此消息一出,国内的大家已经在头脑风暴,2035年以后的汽车市场会是什么样了。
已知:各国对于汽车的碳排放要求正逐渐收窄,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动车的成本在逐渐降低。
求问,之后什么人会去开电车,什么人会去开油车呢?
解:
眼下的燃油车保有量自然极为庞大,但随着传统燃油车被禁售,普通人家里的车辆早晚会慢慢淘换成电动车。
剩下的燃油车当然也有,但它们只是富人的玩具,不是普通人的工具。
什么家庭才能养得起一辆六十年前的老爷车?得花多少时间养护,花多少钱维修啊?!
当然,买新车也不是不行。
只是看欧盟这情况,得到法规暂时豁免的只有极少数汽车制造商,明面上说是产量小的车企,实际就差念法拉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布加迪等这些超跑、超豪华品牌的身份证号了。
这项豁免令也因此得了个“法拉利修正案”的名号。
到那时候,一辆使用内燃机的新车,肯定也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
更别说,超跑、超豪华汽车品牌拿到的是短期豁免令,不是前朝颁发能一直用到本朝甚至后朝的尚方宝剑。
法拉利们迟早也得“进化”,就算不电气化,至少也得满足零碳排放。
届时这些车辆里是不可能烧汽油的,给点合成燃料凑合一下能接着用内燃机就不错了。
未来不知道合成燃料多少钱,会不会赶上技术突破,至少现在合成燃料是贵得一批,产量还小。
轰一脚油门都贵到肉疼的车,想来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经济实力去开。
老车慢慢淘汰、新车又买不起,燃油车势必会淡出普通人的选项,在市场上逐渐成为小众。
没有市场,就撑不起年销百万辆的生产线,也养不起生产线上下的无数工人和上下游供应链。
对传统车企来说,这就是现在悬于颈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德国明知道合成燃料价格高昂现在根本无法应用,也要从欧盟手中拿到“允许注册销售”的准生证。
不是多看好合成燃料,关键是要保住内燃机。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句话不是闹着玩的,惯性的力量也是巨大和惊人的。
欧盟深知如此,想要推进新能源就不能等着传统车企自己行动,得通过法律、行政激励等手段倒逼。
那么欧盟的角色,必然会站到各大老牌车企、甚至汽车制造业大国的对立面。
03. 禁燃:是变革的开始,还是分裂的预兆?
中学历史课上说过,二战后的欧洲主要国家为了获得足够实力,以应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选择了联合在一起。
以德、法和解为前提,西欧几个主要经济体基于相似的历史传统、文化习惯等因素,逐渐加强合作、寻求共识并不断扩大,最终才构成了今天的欧盟。
以前将这个实体联合在一起的,是目的一致的经济利益,欧洲航天局和空客集团就是两件出色的代表作。
今天,将欧盟维系在一起的还有一系列政治共识。声援LGBTQ是,制俄援乌是,环保议题也是。
如果LGBTQ代表了“自由”,支持乌克兰代表了“民主”,那么坚定不移地推行环保则意味着“引领未来”。
一个清洁的、可持续的人类未来,而引领这个未来的,将是欧盟。
众所周知,只有领先者才有资格制定标准,所有利益也都将在领先者制定好的标准下进行分配。
我们确实看到欧盟为全球环保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但不可否认,推动欧盟持续不断践行环保的内驱力,离不开对利益的追求。
现在,“环保”之于欧盟的利益开始产生分歧——是为了日后的新能源事业牺牲眼下的内燃机,还是为了保住现在的燃油车产业推迟新能源的普及?
问题下放到具体的不同国家:
德国说我是汽车制造业大国,我有千亿欧元的汽车产值和数以几十万的工作岗位需要顾忌;
丹麦说我还嫌2035年禁燃晚了呢,2030年我就要把燃油车都禁售了;
哪怕是都对“禁燃令”提出反对的德国和意大利,立场和结局也不是完全一致。
德国要求允许“合成燃料”注册销售,欧盟妥协;
意大利则要求把“生物燃料”(由生物质、食用油或动物脂肪等制成的燃料)也纳入进去,却被欧盟拒绝,相当不满。
意大利说的是欧盟“对合成燃料的理解过于狭隘”,并表示不会放弃为生物燃料争取“准生证”而斗争,但谁又说得准意大利是不是觉得欧盟一碗水端不平,只偏心德国不在乎自己呢?
甚至在每个国家内部,支持传统产业的保守党和支持环保事业的绿党之间,也早已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德国现任政府是社会民主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三党联盟,社会民主党想方设法要把合成燃料争取下来,绿党骂他们不该“多BB”,赶紧把《协议》签了别给欧盟拖后腿。
分歧尚且能解决,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次“禁燃令”来来回回的反复拉扯;分歧不能解决,就会在愈演愈烈的路上演变成分裂。
就像英国觉得本国利益在欧盟内不可调和,直接选择公投脱欧。
要是德国哪天也觉得“欧盟欺人太甚”选择脱欧,那仅靠法国这一根柱石支撑的欧盟,也很难讲会不会面临解散的危机。
当然,社长的发散思维实在是有些扯远了。
针对“禁燃令”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还是像这位网友所说:
关键词: